精密铸造,尤其是熔模铸造(失蜡法),是生产形状复杂、尺寸精确、表面光洁铜铸件的优选工艺。其核心在于利用可消失的蜡模复制出高精度的型壳,最终浇注铜液成型。以下详述其关键流程:
模具设计与制造:
起点是设计并加工出高精度的金属模具(通常为钢或铝)。此模具的型腔需精确考虑铜铸件的最终尺寸、铜合金的凝固收缩率及后续工艺余量。模具质量直接决定蜡模乃至最终铜铸件的精度。
蜡模制备与组合:
压型注蜡: 将熔融的模蜡(如石蜡、蜂蜡、合成蜡混合物)在特定温度与压力下注入金属模具中。
冷却取模: 蜡液冷却凝固后,取出形成与最终铜铸件形状一致的单个蜡模。
蜡模修整与组合: 对蜡模进行仔细修整(去除飞边、修补缺陷),然后将其按工艺布局焊接(粘接)到预先制作的蜡质浇注系统(包括主流道、横浇道、内浇道和必要的冒口)上,形成“蜡模树”。
型壳制造:
面层: 将蜡模树浸入优质面层涂料,确保完全覆盖,随后撒上细颗粒耐火砂(如锆英砂),形成关键表面层,决定铜铸件的表面光洁度。
背层: 重复浸涂粘结剂和撒上较粗的耐火砂(如莫来石砂、煤矸石砂)的过程多次(通常5-9层),逐层增加型壳厚度和强度,以承受铜液的高温冲击。铜铸件因其熔点较高,型壳需具备足够的耐火度和高温强度。
涂料制备: 将极细的耐火材料粉(如锆英粉、刚玉粉、铝矾土粉)与粘结剂(常用硅溶胶或水玻璃)混合成浆料。
浸涂与撒砂:
干燥硬化: 每涂覆一层后,需在特定温湿度条件下充分干燥硬化,使粘结剂完成胶凝。
脱蜡:
将完成干燥的型壳组放入高压蒸汽釜或热水槽中。模蜡受热熔化并从浇注口流出回收,型壳内部形成精确的、与最终铜铸件形状一致的型腔。
型壳焙烧:
彻底去除型壳内残留的微量蜡、水分及有机物。
提高型壳的强度和透气性。
使型壳达到浇注所需的高温状态,减少浇注时铜液的热冲击,有利于铜铸件的充型完整和减少缺陷。
将脱蜡后的型壳送入高温焙烧炉(通常900-1100°C)。目的:
铜合金熔炼与浇注:
熔炼: 在感应炉或坩埚炉中熔化选定牌号的铜合金(如黄铜、青铜、紫铜)。严格控制温度、成分(常需精炼除气除渣),熔炼后期常覆盖熔剂(如硼砂、玻璃)防止氧化吸气。这对保证铜铸件的冶金质量至关重要。
浇注: 将充分脱氧精炼、温度适宜(通常在1100-1300°C范围,具体视合金而定)的铜液,从焙烧炉中取出高温型壳后,迅速、平稳地浇入型壳的浇口杯中。常遵循“高温出炉,低温快浇”原则,确保充型完整,减少氧化夹杂。铜铸件的浇注系统设计需特别注意补缩能力。
冷却与脱壳:
浇注后让铜铸件在型壳内自然冷却凝固,时间取决于铸件大小和壁厚。
待铸件完全凝固冷却后,通过机械振动、高压水射流或手工敲击等方式,将包裹在外的耐火型壳清除。
切割与后处理:
切割分离: 使用砂轮切割机、带锯等方法将单个铜铸件从浇注系统(浇道、冒口)上切下。
表面清理: 采用喷砂(丸)、酸洗(针对铜氧化物)等方法去除铸件表面的残余型壳材料、氧化皮,提高表面质量。
打磨与精整: 对浇冒口残留痕迹、分型线毛刺等进行打磨、抛光处理,达到铜铸件的最终尺寸和表面要求。
热处理(可选): 根据铜铸件材质和性能要求(如消除应力、改善组织、提高力学性能),可能进行退火、固溶时效等热处理。
机加工(可选): 对要求极高精度的关键部位进行少量精密机加工。
质量检测: 贯穿全程,包括尺寸检查(卡尺、三坐标)、外观检查、无损检测(X光、渗透探伤、超声波)、力学性能测试(取样)、化学成分分析等,确保铜铸件完全符合标准。
总结:
精密铸造生产铜铸件是一项融合了材料科学、模具技术、热工控制与精密加工的复杂系统工程。从精确的蜡模复制到坚固的耐火型壳构建,再到严格的铜液熔炼与浇注控制,每一环节的精细管理都直接关联着最终铜铸件的尺寸精度、表面光洁度、内部质量和力学性能。其优势在于能制造出形状异常复杂、近乎净成型的优质铜铸件,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、阀门管件、艺术雕塑、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。
Copyright © 1993- 扬州万和铜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37392号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458号 技术支持:仪征企业网